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看过中国军网和八一电视在五一小长假首发的中国全军征兵宣传片,朋友笑问我打多少分,我笑答至少65,理由简单为:它尊重市场,尤对目(小)标(镇)受(青)众(年)的品好分析入微。
 
    不过早在视频播放前,我便已挥不去再次闯入脑海的勒芬斯塔尔在《意志的胜利》开篇曾带来的一片云海。
 
勒芬斯塔尔

Triumph des Willens (1935)  by Leni Riefenstahl

    《意志的胜利》"Triumph des Willens",电影史上最具争议的宣传电影之一,1934年由德国女导演莱尼•勒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完成。本片由纳粹创意和出资,勒芬斯塔尔指挥36名摄影师和120名摄像助理在无数的聚光灯下记录了1934年在纽伦堡的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党代表会议、集会和游行盛况;本片的预算单一栏标为“无限”,导演参与甚至主持党代会的筹备和布置,且希特勒、戈培尔等也都可以被随意调 度,如此配备在勒芬斯塔尔天才的创造力和美学理念指导下,为世界电影史奉上了一部堪称完美也饱受争议的杰作,该片曾荣获1935年威尼斯电影节和巴黎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其被称为“最具权威性的宣传电影”、“世界上最有力量、最有影响力的纪录片"
 

   不过,这一部传奇影片或许不能称为纪录片,而更像一部“政治宣传片”,尽管在德国导演瑞·慕勒拍摄的纪录片《莱妮·里芬斯塔尔壮观而可怕的一生》中,勒芬斯塔尔矢口否认了“政治宣传片”的提法,理由是”电影没有画外音,并没有通过解说来引导观众的思路”、“我没有政治立场,我只是关注艺术”

   无论如何、无可否认、毋庸置疑,这部影片推动了世界电影艺术表现手法的进步。她在片中运用完美的视角选择,浑然一体的调度能力,深谙剪辑这个电影最重要的视觉语言,最精通通过镜头无声的表达。无论是反纳粹国家在其反战宣传片或征兵宣传片中,或时至今日在全世界包括中国的顶级导演如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张艺谋等均深受其影响——
 
 
 
     同样,勒芬斯塔尔1936年拍摄1938年上映的《奥林匹亚》也是一部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当然也是被认为是希特勒“意志的再次胜利“,200多人的摄制小组拍摄136个体育项目,18个月剪辑,这虽然和今天的投入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不过勒芬斯塔尔挖摄影坑仰拍撑高跳项目,创新地运用航拍、慢动作、对跳水的连续多角度拍摄和混剪,完全是领先时代的将“力”与“美”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看到这里,大家也明白2008奥运会选择张艺谋的充分理由了。80年后的今天,全世界的体育转播包括体育纪录片以及政治仪式转播等都还在跟随勒芬斯塔尔的脚步。
Leni Riefenstahl
 
    回顾勒芬斯塔尔的早期经历,她曾主演了阿诺德.芬克导演的《圣山》"The Holy Mountain",而勒芬斯塔尔的导演处女作《蓝光》"The Blue Light"使她得到了希特勒的注意。她的老师,阿诺德.芬克是“高山电影”(mountain films)流派的创始人,在最开始与戈培尔和纳粹的矛盾很深,但是在彼时的德国,想要有所影响也没有过多选择,最终妥协拍摄了一些纳粹宣传片,以致于战后作为曾为法西斯服务过的导演也没有机会进行创作。因此可以说,阿诺德.芬克职业生涯的转折点正是纳粹崛起之时,高山电影这一类型片也随着主要人物的命运开始衰落并逐渐消失了。
 
    战后,勒芬斯塔尔几度进入监狱和精神病院,无法继续从事电影业而转为摄影。七十年代去非洲拍摄古老努巴人部落时,有人问勒芬斯塔尔为什么从不拍老人与孩子,她回答说:“对我来说, 作为被摄体,这些人没有魅力。”
  
    无论是她早期主演和导演的高山电影、中期的《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后期拍摄非洲部落,都体现了勒芬斯塔尔对强大力量和美的崇拜,而这种崇拜通过勒芬斯塔尔手让千万人对一个人的顶礼膜拜产生的崇敬的皈依感。
 
     我想很多人会去回想苏珊·桑塔格会如何看,在她《论风格》一文中称勒芬斯塔尔的电影为审美形式的杰作,发表后引起了反对狂潮。1974年她重新考虑了她的立 场,写出了《迷人的法西斯》论证里芬斯塔尔作品中所固有的法西斯主义美学。“法西斯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流派,也追求美,追求与其思想体系最为吻合的美学表现是意料之中的事” 、而针对她在非洲部落的拍摄,苏珊提醒世人警醒 “法西斯视觉形象”贯穿了其所有作品,因为这些美和力的象征乃强者对弱者的征服 ”
 
    而在《莱妮·里芬斯塔尔壮观而可怕的一生》中,勒芬斯塔尔对电影的历史作用讳莫如深,她多次强调,她只是在尽导演的义务,没有加入法西斯,没有反犹言论,没有参与或宣扬战争和杀人,“事实上,我完全不懂政治” 她坚持认为个人是无法回避环境和历史给个人的影响。
 
 
    “现代主义者相信在符号表层之下隐含着某种深层意义,而后现代主义者则坚信意义就在表层,根本不存在什么深层意义” 我相信,苏珊《反对阐释》的这段话,勒芬斯塔尔是可以给一个她个人化的解读。
 
Cinema and the State
 
      在Youtube看过一个影单叫做:[Cinema and the State]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ue4rhsHxp68ESKZtqqK5vQ2DWw2_Rlt7 (请翻墙)
 

影单收集了三、四十年代,在苏联、意大利、德国和美国与国家政治有关的标志性电影,除了《意志的胜利》以外,还有生于意大利远渡重洋成功收获“美国梦”的导演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所创作的《我们为何而战》"Why we fight"。这部源于马歇尔将军亲自委任拍摄一部能够激励美国青年参军的大型纪录影片,完成了好莱坞式“意志的胜利”,这种过分完美的“美国梦” 形象直到越战才跌落尘埃。卡普拉曾无数次看过勒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在备受打击后扬言要超越这部作品。

 
    这一个影单还收录了埃森斯坦和维尔托夫等大师的作品,这里只说吉加.维尔托夫 Dziga Vertov:
 
    相对于勒芬斯塔尔所创作是否为纪录片的争论,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是太真实地在看这个世界了。列宁很支持维尔托夫,他曾说过:“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特别主张拍摄“反映苏联现实”的影片,并且认为“这样的电影必须从新闻片做起”。
 
 
    1920至1922年间,维尔托夫用新闻片创作了如《十月革命》、《列宁》等几部长纪录片,不过在二十年代后期,逐渐“苏维埃现实主义”被当作社会主义主流,而维尔托夫的“形式主义”空间缩小,影单中收录的1934年他回到莫斯科时创作的《三首关于列宁的歌》"Three Songs about Lenin"算是其最后的经典之一了。
    维尔托夫影响了几十年之后"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世界两大纪录电影运动: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之后,戈达尔与让·比埃·高兰组织了“维尔托夫小组”,以“电影眼睛派”创始人维尔托夫为理论指向,要用影片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真理》、《东风》、《意大利的斗争》、《直至胜利》等“政治电影”应运而生。
 
现代电影与法西斯美学
Triumph des Willens (1935)  by Leni Riefenstahl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当代作品强调观念的转变,黑格尔的理念符合当代作品思想生活中的作品。
    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7之原力觉醒》里帝国军队暴风兵集会的场景,类似的还有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平克弗洛伊德的 《迷墙》,这一批作品在运用法西斯美学时通常将其运用在反面角色上。
 

     而较为特例的是与侯军老师曾经当面讨论过的保罗·范霍文的《星河战队》(Starship Troopers,原著海因莱茵《星船伞兵》 ,1960年获雨果奖,影响了当今美国兵役制度)中亦有描述整齐一致的纳粹风格制服、军队管理以及制胜理念等标志性的符号,片中更有趣地设置了政府的“广告”(Infomercial) 甚至后来的政治领袖MV来共同宣传“法西斯式”“或“社会达尔文主义式”的理想国度——无种族、无国界、军国主义竟还融合了民主政治,未来联邦将全球事务管理有序,军队淘汰不合格的平民,促使最优秀的人成为公民为社会服务,重点是所有的这些代表的是“正面主要角色”或其所在阵营。直到第三部才出现尼采国家崇拜体制内的自由主义。反乌托邦和绝对的乌托邦都找到了位置。
 

     Starship Troopers的导演保罗一样承受了如芝加哥太阳报“影片忠实代表了海因莱因的军国主义思想、老大国家意识”等类似于对原书作者海因莱茵的反民主和天赋 人权的评论。尽管电影和“争议”一词从来都不曾分离,但这样的争议与《三岛由纪夫传》用美颂扬死亡等不可同类相比。
     侯老师举出导演采访的阐述,表明保罗在片中均是在讽刺纳粹,不过使我完全相信,也还是直到了解导演身世之后——
     保罗·范霍文1938年生于阿姆斯特丹,1940年德国占领荷兰,即使可以摆脱幼年时敌占区的暴行的记忆,却也无法回避被占领国子民的事实。毕业于莱顿大 学数学和物理双料博士的他六十年代应征入伍荷兰海军,完成了一件类似于勒芬斯塔尔于其国家的工作,为荷兰海军拍摄了纪录片《海军部队》;他现场指挥数百名军人在海滩上冲锋,显露了其出色的场面调度能力,这在其之后的影片中也有所展现。因此除非是斯德哥尔摩效应,否则按逻辑来说,保罗面对Starship应是充满了讽刺。
     勒芬斯塔尔也同样试图以此为由做过争辩,结果可以预见。
 
    电影征兵大法好?评定的标准向来与康德的审美判断无关。
    再次引用黑格尔论环境涉及的概念:一般世界状况、情境、情致。他所认为理想的环境是人和社会的关系并非对立的“古希腊的英雄时代”。有观点认为海因莱茵在文中,崇尚“力”与“美”,设定的是古希腊英雄式的人格理想。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后的机械复制时代,所有的思想者和艺术家都在寻找“光晕”,这一点是不是也是勒芬斯塔尔所想呢?我们不得而知。
    或许我们还是对直至晚年仍然忿忿不平的天才勒芬斯塔尔说,既然选择了进入历史,就应该有勇气来面对。
 
    一位曾热烈拥抱纳粹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在《林中路》"Holzwege"中的一句话,我想作为结尾——
    “美是真的无蔽的显现”
 
 
 
 
 
 
话题:



0

推荐

邱嘉秋

邱嘉秋

1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文章